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城市數量共計333個,其中地級市(不包含自治州)數量占到293個,是我國行政區劃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各地區撤縣設區、縣升級縣級市的區劃改革更是多有發生。根據民政部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我國撤縣140個、新設行政區110多個、縣級市新增20多個、地級市也新增了10個,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市還有數以百計的縣城正在排隊等待批復撤縣設區規劃。
然而在絕大多數媒體和大眾之中,更多的還是將目光聚焦在我國31個省會城市甚至是GDP十強城市的發展當中,對于能代表更大、更廣層面的地級市聚焦和報道力度不足。今天這篇文章筆者將統計過去一年我國地級市經濟發展表現最為突出的20座城市,以及其在過去三年的經濟排名變化,從數據中來反映我國部分地級市的經濟發展現狀。 2021年入圍全國地級市20強的城市名單,與2020年并沒有發生變化。分省域來看:江蘇省有8個地級市入圍,繼續鞏固其全國經濟地位;浙江省有4座地級市入圍緊隨其后;山東省3座地級市入圍,暫列第三;廣東省2個地級市入圍,其他省份中福建、河北、河南分別各有一座城市入圍。 分區域來看:南方城市共計14座,北方城市僅有6座,但是這一結構平衡卻在過去三年中(2019-2021年)悄悄發生著改變。 2019年全國地級市20強中,北方城市不僅只有5座城市入圍,且其中三座城市(煙臺、唐山和濰坊)的經濟總量均呈現負增長(受疫情和產業結構調整所影響); 到了2020年,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的襄陽市跌出了全國地級市20強,而位于我國北方地區的臨沂市晉級補位,自此全國地級市20強中北方城市達到了6座;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雖然在全國地級市20強中北方城市的數量沒有增加,但緊追地級市20強身后的城市分別是來自北方的榆林市、哈爾濱市和太原市。 還有一個變量就是,2021年全國地級市20強城市中,北方6座城市中有3座城市排名出現上升(其他城市洛陽排名不變,徐州煙臺下降1位),而南方城市中有4座城市經濟排名和常住人口排名出現了下降。 江蘇省2021年經濟表現不俗,全年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364.2億元,邁上11萬億新臺階,經濟同比增速達到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江蘇省下轄的11個地級市表現中,卻出現了兩極分化。 具體城市表現方面,南通市2021年共完成GDP11026.94億元,經濟增速達到8.9%,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0.8和0.3個百分點,表現不俗。但在城市經濟排名表現中,有一種退步叫作“慢進也是退”。 2020年南通市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全國經濟排名上升兩位,位列全國第21位,且距離第20位的合肥市GDP差額僅有9.42億元;然而2021年,南通市GDP不僅被福州市超越,且與合肥市的差額也拉開至385.86億元,在整個萬億俱樂部24座城市中南通市經濟名義增量未能突破千億元(990.64億元),僅高于受水災和疫情影響的鄭州與西安。 與南通具有相同經歷的還有同省的徐州市,2021年徐州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17.44億元,同比增速8.7%,名義增量797.67億元,無論是經濟增速還是同體量城市經濟名義增量均表現不俗,然而徐州市迎來了增速和增量更為顯著唐山市的挑戰,慢進的經濟增速下全國經濟排名反而倒退一位。 江蘇省的另外兩座城市——揚州和鹽城經濟排名下滑則源于自身經濟發展的減緩。2021年揚州和鹽城GDP同比增速分別達到7.4%和7.7%,這一增速在江蘇省排名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三;名義增量分別達到648.10億元和663.99億元,與同體量經濟城市增量最大相差額達到30%。 而比起經濟的增速放緩,更值得警惕的是以上多個地市的常住人口也出現了同步下降。 2018年揚州市戶籍人口458.34萬人,但年末常住人口僅有453.1萬人,人口外流已經開始顯現;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20年底揚州市常住人口僅為455.9萬人,年均增長1萬人,戶籍人口持續下降。 如果說揚州市年均1萬人的增幅還算及格,那么接下來鹽城和泰州的表現更是差強人意。 2019年鹽城市戶籍人口達到821.35萬人,年末常住人口720.89萬人,百萬人口呈現外流;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鹽城市2020年底常住人口670.96萬人,一年時間再次減少近50萬人。 位于鹽城南邊的鄰居泰州市人口下降則持續下探,過去4年(2017-2020年),泰州市常住人口由465.19萬人下降至451.28萬人,雖然下降總量不及揚州,但是連續四年下降且每年下降幅度更高。 江蘇作為我國經濟第二大省,下轄13個城市以發展均衡而知名,在全國百強市、百強縣和百強區入圍數量上,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位,且與第二位拉開了絕對優勢。然而進入2020和2021年以來,隨著全國疫情接連不斷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江蘇省各地級市在全國經濟排名中的表現出現兩極分化的發展趨勢,即部分城市排名穩定和上升(蘇州、南京、無錫、常州等)部分城市排名下降(南通、徐州、揚州、鹽城)。 而在人口表現方面,根據2021年江蘇省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江蘇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12‰),整個2021年僅新增人口28.1萬人,這個數量僅有湖北省的一半之多。 就在南方部分城市排名下行的同時,北方部分城市的排名卻在過去兩年中接連邁進。 2021年唐山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30.6億元,名義增量達到1019.7億元,同比增長6.7%,兩年平均增長5.5%,分別高于河北省0.2和0.4個百分點,人均GDP跨過10萬元大關,全國經濟排名超過徐州位列第27位。值得強調的是,這是繼唐山市2020年GDP超過大連之后,連續第二年GDP排名上升。 唐山市經濟發展穩健的背后是唐山市大刀闊斧地加快產業轉型,從過去的“鋼城”轉變為如今的“港城”。 唐山擁有229.7公里海岸線以及4467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近年來唐山市全力實施“海洋+”產業,海洋產業已經成為唐山市重要的支柱產業。目前唐山港形成了一港三區的發展格局,航線通達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0多個港口,外加上國際班列的補充,已經在全國布局內陸港45個,連接中亞和歐洲等地區。 2021年,唐山港貨物吞吐量達到7.22億噸,穩居國內第三位,成為全球排名靠前的鐵礦石接卸港和鋼材、煤炭輸出港。 而在2021年全國地級市經濟20強中另一座排名保持兩年上升的城市,是同樣來自北方的臨沂。 2021年臨沂市GDP達到5465.5億元,名義增量660.25億元,同比增長8.7%,兩年平均增長6.3%,全國經濟排名超越洛陽市位列第44位。這也是繼2020年臨沂市GDP超越襄陽和漳州之后,連續兩年GDP排名上升。 值得肯定的是,2021年臨沂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首次突破400億大關(409.5億元),同比增長17%,兩年平均增長11.4%。 雖然唐山市和臨沂市依靠穩定的經濟發展,連續兩年取得全國經濟排名上升的發展趨勢,但是在2021年全國地級市經濟20強中,經濟排名上升位次最高的卻另有其城,那就是同樣來自北方的城市——濰坊市。 2021年全國地級市20強城市表現中當屬濰坊市最為亮眼。 先來看經濟總量,2021年濰坊市GDP突破7000億大關(7010.6億元),全年名義增量達到了驚人的1138.40億元,雖然經濟總量在地級市20強中僅位列第12位,但名義增量排在了20強中的第5位,同比增速達到了9.7%,兩年平均增長6.6%,均位居山東省第一位。 與其他經濟排名上升的城市重點行業發展顯著不同,濰坊市過去一年可謂是三次產業、重點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國內外貿易、財政收入全面開花可謂瓣瓣同心、瓣瓣不同。 2021年濰坊市三次產業同比分別增長7.6%、10.0%和9.8%,三次產業結構由2020年的9.1:39.8:51.1調整為9.0:40.4:50.6,第二產業比重加重。 重點產業方面:2021年濰坊市全年糧食總產量、種植總面積以及畝產實現“三增長”,增幅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糧食總產量(435.9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海洋產業收入達到1704億元,同時全年針對119個海洋經濟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達279.6億元,不斷鞏固海洋產業規模提升海洋產業層次。 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其中第二產業投資占比最高,同比增長23.5%;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4.7%;分領域看: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最高,達到37.4%;制造業投資增長25.3%;而關于民生投資方面,教育和衛生投資更是增長147.1%和38.9%。 國內外貿易方面:消費市場加快復蘇,2021年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81.5億元,同比增長16.4%;進出口貿易更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657億元,同比增長39.4%,其中出口額達到1861.7億元,增長53.2%。實際使用外資13.2億美元,同比增長22.2%。 在消費、進出口貿易的利好影響下,2021年濰坊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了656.9億元,同比增長14.5%。 2022年濰坊市將繼續大力抓先進制造業,壯大優勢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布局先導產業,著力發展數字經濟和醫養健康產業;深入推進城市更新、海綿城市、清潔取暖改造三項國家級試點;同時加快民生建設投資;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2022年的濰坊依舊值得期待。 通過以上全國地級市20強城市的經濟表現,我們不難發現當下我國南北方之間的經濟差距依然明顯,但在這樣的差距之下,部分北方城市因地制宜、加速產業轉型,經濟增速表現十分亮眼。隨著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黃河流域沿線的北方城市還將迎來經濟發展的上升期。
地級市20強,北方僅占6席
江蘇4個地市經濟、人口下降
唐山臨沂排名連續上升
濰坊全面開花